【「靜坐」這一檔子事— 出版社編輯序】
  靜聽八方 宴坐觀心
------與呼吸共舞 自己即是大醫王

「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作家狄更斯曾如此寫道。如果用來形容這個時代,他或也會說:「這是一個最開放的時代,也是一個最混亂的時代!」於今網路資訊無所不在,人類的思緒卻也隨之四處亂竄,競逐在「我要我想」的物欲世界,大多數人都被生活板塊擠壓得喘不過氣來,壓力指數破表,精神焦躁緊繃,病痛纏身卻無解,身心煩憂卻無方。

大多數人也只能在身體出狀況時去找醫生,或者指望靠藥物來解決問題,當今許多醫院因此成了現代人治療身心病痛之所,但許多疾病連醫生都束手無策。很多人知道珍惜生命,卻無法從根本下手;雖明白人身難得,但這個「人身」卻是人類付出極高的代價所換來的短暫居所。於是我們不禁深思:難道我們的肉身就只能被迫如此地度過這一期一會的生命嗎?難道身體的煩憂之苦,永無止息之時?

答案當然不是的。歷史殷鑑不遠,許多祖師大德一生風骨行誼的人生歷練,即暗藏著對治當代人身心的各種法寶,其中靜坐即是重要的法門之一。

靜坐法門提供想要自我覺察的人,去發現去探索身心互為作用的源由,同時讓我們清楚造成身心生病的主要原因何在。我們將發現那個越來越脫離掌控的心意識其實牽連著身體的每一個環節。試問你有多久不曾一個人靜下心來獨坐了?你有沒有嘗試過單純只做「專心呼吸」這件事?這樣簡單的動作,竟已遠離我們「網路上身」的現代科技生活了!

然而如果告訴你:這些簡單的動作,即能強化你在新世紀中面對競爭所需的正面能量,它還能有助於改善現代人最煩惱的心血管疾病,且獲得這些還是免費的,只須依靠自己就能幫助自己,且告訴你這是一帖絕對有效的情緒管理處方時,或許你會懷疑這是過於誇大的廣告詞吧?

答案當然不是。無數透過實修而獲致健康的案例就在眼前,許多人通過靜坐讓自己的身心更健康,這都是從古至今的不爭事實。

生命會自己找出路,奇蹟常躲在細節處,《靜坐 ── 這一檔子事》就是一本簡單而深入的活教材。作者筆下所稱的「師父」這位末代高人,讀來有如古代仙人傳奇,他為弟子講述其追隨多位道門修煉者而獲得的靜坐經歷,至今仍是修身養性的寶典,中國老祖宗的文化是千古不朽的,這些不曾消失的法寶,可以說是為當代人的身心健康揭開一片曙光。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些經歷似乎太過夢幻了,畢竟於今的我們是處在一個科技影像逼真的年代,所有的武林高手雖無處不在,但卻是拜影像合成或動畫所致的科技效果。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已經很難再重逢消失的經典了,因此有人或許會認為這些都是難以做到的傳奇故事罷了,但其實你只需要拿起書跟著做看看,經過實修實練,身體即會告訴你結果。

《靜坐 ── 這一檔子事》的內容將古老中國道家對靜坐養生的身心知識與修習訣竅,透過作者回憶當年師父的教導與自身修煉等經驗,將中國道家傳統妙法流傳了下來,此傳承已歷經千年以上,其寶貴自不在話下。靜坐法門,毋需醫藥,毋須器材,其竅訣最重要的就是從自身做起,從放鬆開始,然後逐步地修煉靜坐功夫,簡單且簡便。根據多年下來累積的經驗發現,靜坐確實有助改善高血壓、糖尿病,幫助調和內分泌,助新陳代謝,促進健康長壽 ── 依照本書的心要口訣,配合靜坐與站樁,如此簡單的方法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因為你只需要一個坐墊、一方容身的空間、一顆安住的心,然後滌慮煩惱、放鬆身心、放下俗務,讓自己融入每個當下,與自己的呼吸共舞。
.
靜坐提供現代人慢活的生活方式,慢活就是慢下來、靜下來。因此靜坐最主要的竅訣即是首重字面上的「靜」字,靜到極致,方能安然宴坐,也才能好好地用心覺察自己的身體需求,諦聽自我內在的聲音,體會每個流過的感受,通過不斷地自我練習,偃息一切煩惱念頭,逐漸放下外物外境。

當身心獲致寧靜,就不用花大筆錢去追逐青春永駐、健康長生,也不會因焦慮急躁而失眠了。當代人連要睡個好覺都是奢侈,這多因念頭奔騰,身心俱焚所致,所以在《靜坐 ── 這一檔子事》披露了許多道家閉門傳授的竅訣精華,主因即是作者不忍見現代人長期處於身心煎熬受苦,且病急亂投醫的盲目現象叢生。

本書指出:珍寶不在他方,珍寶就在自身,我們卻往往忽略了自家最珍貴的藥方,所謂「自家」即是源自中國道家傳承的古老智慧,以及回返自身自性,我們將發現身心的奧妙,色身如一座小宇宙,每個人本來就是療癒自己身心的最佳醫王。

靜坐之前先靜心,反觀自省,內求寧靜,當心中無物,身心即宴如。按照本書所指導的逐一練習,有朝一日,不僅身體可以自己作主,心靈也如朱熹所言:「暫釋塵累牽,超然與道俱。不有塵外蹤,何由散寂寥。」

身心一旦如流水般地活潑自在,我們在行住坐臥中就能和整個大千世界打成一片,任它紅塵滾滾也終能拂去塵埃。止息慾念滾動。最後不為物慾所累,不為形器所滯礙,身心空寂閒淡,平息內外沸騰,重返身心靈的桃花源,所謂「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之境即忽焉現前!與有緣者共勉之。
【內文節選一】選自「氣動與慾望有關」
「先人每教人止念,念頭不住亦枉然。」段師兄說:「這是他老人家在我練習靜坐初開始時,他也曾提醒過的一句話。很多人在這上面極難捉捏,因為雜念就像千尺之上的瀑流,極難停息與控制。若一再此上作意,又會變成束心太過,久而久之也會成為病灶。這非一般人可為,也不可用意念強制克制。除非要修煉達到純陰之下一陽來復,但是這必須是屬於心念上的,而非肉體上的,所以在這上我也極長一段時間極為苦惱。

後來師父說:『一切自然,切莫捕捉,萬緣放下,只留一炁。』經過一段時間我苦苦參究,才了解到這一炁原來就是我們的心。當時去向師父印證,師父說:『瞎貓碰到死老鼠,雖不中,亦不遠,你就在心念上像調琴般地用去。

你們年輕,其實剛下手的地方是很簡單的,打坐、數息、盤腿、呼吸、守竅,剛開始時都非難事。困難的就在於血氣熾盛的時候,一旦入靜,有時極容易就會氣動,而氣動的時候通常都會來自於欲望處,即一般人誤認為是一陽來復。其實很多人十錯九蹉就在這個地方,甚至於產生漏丹,或者習慣性漏丹,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還有人把通關竅看成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氣有真通和假通,一般初學者所謂的通都是不正確的,有些通了之後若沒有明師指點,很容易便會致病,這一點不能不謹慎。』

所以師父所講的一句話極有道理,也就是『師法自然』,重點便在於用與不用的意念之中那點妙處。」

【內文節選二】選自「失眠症的靜坐對治法」
    當時在場有一位同修年約三、四十歲上下,他來師父處學習靜坐也已經三年多,他也請問了段師兄一些修行上面的問題:「因為我從事的是業務工作,本身又是單位主管,所以有業績達成目標,而且又有部屬需要帶動。可能因為這樣子的緣故,近來壓力太大,導致這段時間都睡不好。特別在打坐的時候心都沒有辦法專注,跳動得很厲害,胸口處總覺得有一股悶氣出不來,因此打坐的效果並沒有太好。不知道師兄碰到這種情形,都是怎麼對治?」

「這種情況相信在現代人是經常有的事,失眠的原因當然很多,中醫裡面這個叫做不寐症。過度使用腦力的人、年歲過高的人、痰症過多的人,或者是身虛心煩氣躁的人,這些情形之下都會有睡不好覺的情形。你的狀態是屬於用腦過度,思慮過多,因此血液都集中在腦部,氣血循環不好,所以變成氣虛而心浮。這個在中醫來說, 也可以說是水火不交,要找有經驗的老醫師,轉化變成水火既濟。如果靜坐到了較高境界的時候,有一個口訣叫做『心念止於背脊中』,所指的就是這個方法。」

段師兄對於失眠也是頗有經驗,再加上他從師數十年中,從師父處也對歧黃之術頗有入處,常看他幫一些同修把脈問診,前幾年也考取了特考執照,正所謂久病成良醫。

段師兄後來有再對我們說明,有關失眠的症候是很多原因構成的,有時候腸胃不佳,也會導致睡不安穩,或頻頻起床的現象,總之必須對症下藥。段師兄後來針對這位吳姓同修建議了一個方法:「我建議你在臨睡前一個時辰,要把所有公司的事情全部拋諸腦後,多聽音樂或看一些休閒性的節目,或者是看一些軟性的文章。同時睡前可以用鹽巴水泡腳,用臉盆浸熱水大約十五分鐘到半個鐘頭,把所有的血液往下帶動到腳部。然後可以用手按摩或用拳頭敲打後足跟的中心點,不宜太用力,舒服為原則,敲打和按摩均可。」段師兄講到這裡,看我們好像都很感興趣,吳師兄也都全程把筆記抄寫得一字不漏,這對段師兄來講更引發了他的勁頭。

「早期我睡眠障礙很嚴重的時候,師父有教我一套全真派的臥睡功法,中間有一式我認為對現代人來講,既簡單又容易操作,我現在也一併和你們分享。晚上睡覺時記住要先休心,後睡眼,呼吸調和很均勻,兩手自然平放在大腿兩側。此時將兩腳豎立,隨著呼吸,鼻孔出氣的時候,兩腳掌往前扣壓,吸氣時腳掌再度還原。如此身心放鬆,隨著鼻子吸、鼻子吐,嘴巴閉起來,自然做到睡著為止。這個效果對我而言,極有用處,每每數沒幾下,就自然睡著,而且品質極佳。很多次老婆早晨都會對我埋怨,整晚被我的鼾聲吵得無法安眠。」

【內文節選三】選自「放鬆身心 勿執一處」
「我初打坐的時候,剛好有一位才在道觀出家沒多久的年輕道士,也大約不到二十歲。當時他也在學習靜坐,我當時的師父便叫我跟著他一起習靜。」師父邊講完打坐的事前準備動作之後,邊談起他過往在青城山習道的一些歷程和往事。

當時我只一味地跟著這位小道士打坐,有時一坐便整個上午,或許是年輕氣盛吧!那一段時間身體也產生了很多反應。剛開始時是腸胃的蠕動加速,漸漸地有極大的聲響從腹中發出;有時候突然間會覺得有一股氣流直達眉心骨周圍。那一段時間常常會覺得閉起眼睛也好,打開眼睛也好,眼前都是一片光明。接著耳朵嗡嗡作響,像蟲鳴之聲忽遠忽近,後來演變成整天聲音不斷地在耳膜裡面響弄著,令我不勝困擾。當時我問了每日和我同修的小道長,他並沒有此現象,後來和他兩人便找了師父空閒的時間請教了他。

師父聽了以後好像已經見怪不怪,只是輕鬆地回答我說:『打坐的時候儘量放鬆身心,不要在身體任何一處用意,特別守竅一事如未經指點,切莫專執一處。你之所以會有看到光、耳鳴的現象,那是因為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腦部的關係,以後碰到這種狀況你只要把注意力轉移到下腹部或足心,就沒有關係。打坐的時候千萬不要緊繃,身跟心一定要放鬆,特別是心理狀態就任其自然。雜念來的時候就讓它來,停留的時候便讓它停留。主隨客便,一切不管,何時走也不予理會,這便是放鬆的初步。』

我們身體的主要生命精髓都集中在臍部,特別是氣海,它占據了整個臍部以下,這個地方是靜坐時比較要去注意到的地方。此處是靜坐時身體的核心和中心點,它可以主宰身體的重心。它就如同萬丈高樓啟建時之地基,也像高聳凌雲的寶塔之核心,因此為什麼靜坐都教人注意丹田?理由即在此。臍部之上更重要的便是黃庭,若有人願意指示所在之處,配合心性之修持,便可發揮人類最大之生命潛能。」

【內文節選四】選自「自己是生命的主宰者」
師父對我說明了這段話之後,不知不覺也已經到了晌午時刻,通常在師父的宿舍都會有做飯人員輪流料理師父的日常飲食,以及供應假日來此靜修的學員。負責廚房工作的一位小青師姐,過去年輕時自己也曾經經營過餐館,後來生了一場大病,透過其他學員的介紹,師父幫她把病給治好,師父是一面幫她針灸和給予藥物,慢慢讓這位師姐恢復健康;在治療過程中,師父特別囑咐她每日一定要靜坐十五分鐘到半個鐘頭,再配合師父所教的站樁功法,最後才得以全然病癒。後來她的不治之症好了之後,她一方面年紀也大了,一方面也對師父感恩,所以發心調配廚房輪班和食物採購的工作。

我曾經聽她說過,師父其實平日極少吃東西,只吃少量的蔬菜,但比較特別的是師父吃青菜時都只是咀嚼而已,並未下肚,咀嚼完了之後便把菜渣吐出,放在碗盆內。也曾經很多年的時間,師父只喝特別的一些流質食物。

過去師父每年也都會有一百天的時間,在玉里山上閉關專修《黃庭經》的竅訣。師父在山上閉關的時候,每天都只喝山上的泉水,每次一百天的閉關都是如此,但也從來沒有感覺到師父有任何的不適。曾經也有師兄姐很擔心師父如此,會不會因為營養不夠而導致身體上的差池?

師父對這些同修曾經開示過:「這些你們都不用擔心,真正的煉氣士只要服氣、辟榖,一口氣與天地同接,自然壽與天齊。你們知道過去的左慈得到了《九丹金液》口訣之後,他便在天柱山長期閉關存想,後來有了神通,三界之中所有的鬼神都可以召喚。當時曹操已經掌權,他從部屬中聽聞有如此異人,於是就派了人把左慈迎請過來。曹操要給他官位,他不要;給他美女,他也不要。曹操火大就把他關在一間石室裡面,上了鎖,還派了士兵輪流看守他,整整把他關了一年,這一年中完全不給他任何食物,每天只給他一杯水。一年過去以後,曹操想到了還有這一號人物,便差人開了鎖,把他領出來。一見到左慈的曹操嚇了一跳,心想:『這個人一年裡沒有吃任何東西,居然霞光滿面,真的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莫非如眾人所說的,他真的是一位活神仙?』於是他心中便想把左慈留為己用,但左慈不斷婉拒,最後因為傷了曹操的自尊心,曹操心中萌生了殺機。曹操故意善意地命左右倒了一杯酒,要為左慈送行,左慈知道杯中有毒,於是從衣內取出一把匕首置於杯內攪拌,哪知匕首斷成兩截。曹操惱羞成怒,命衛士取劍砍殺,哪知旋間左慈瞬即消失在人群之中!」」

【內文節選五】選自「健康長壽的生活要訣」
「人從母親的臍帶中獲得了極多的生命精華,只是後天縱情於七情,心中千萬種煩惱攪拌,因此消耗了生命中極多寶貴的能量。如果懂得返璞歸真,修道習靜,漸漸地便可以把人類最原始的能量帶動啟發,那時又是可以生機勃發。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當年已經一百五十歲的陳姓老人,他也未出家,他只說他年輕時得到一位高功道長傳授他『十二長生沐浴功法』和靜坐守竅。他天天遵循道長所傳授的道功,到了一百多歲時,竟然還能夠精神煥發。眉毛和鬍鬚雖然斑白,但是身上居然沒有像一般老人的皺紋那樣深刻,而且講話極為風趣幽默,給人非常正面的感染力。人家問他有什麼長壽的秘訣沒有?老人都回答別人:『我平日裡不喝酒,從不抽菸,也不和人家生氣,過耳的事情馬上就忘懷,所想的都是別人的好處;我做任何事情絕不耍心眼,也不和人較勁,人家要我的位置我可以馬上讓出來,生我的氣我也從不計較;我心中所想的事情全部是歡喜快樂的事情,晚上臨睡前不想當日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快快樂樂進入夢鄉。』」

師父停頓了一下稍作思考:「從前還有一位李清雲老道長,活到了兩百多歲。其實這些人之所以能夠長壽,主要的原因都是來自於心和把呼吸控制地比一般人都好。現在一般人之所以毛病叢生,年紀輕輕地就走了,主要原因都來自於肉體和精神耗損太多,而又不知添補所致。」



文章出自: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73742509862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73742509862

arrow
arrow

    howarddj60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